高温粘度计的校准是确保其测量准确性的核心环节,需结合设备原理、标准规范及操作细节进行系统性管理。以下是基于技术规范与实践经验的校准方案:
一、校准前准备与环境控制
设备状态检查
确认电源线、连接接头完好,测量探头无物理损伤或腐蚀。
清洁料筒、探头等部件,去除残留油污或杂质,避免干扰校准结果。
标准物质选择
选用可追溯的标准粘度液(如标准硅油),其粘度值需覆盖待测范围且符合温度特性。
对于高温校准,需匹配耐高温的标准介质(如熔融玻璃标样)。
温度稳定性保障
实验室环境温度宜控制在20±5℃,湿度低于60%。
高温粘度计需预热15~30分钟至工作温度稳定。
二、核心校准流程
标准液注入与温度平衡
将标准液注入料筒至指定刻度,避免气泡附着于探头或内壁。
恒温静置≥1小时,使温度波动≤±0.1℃。
参数设置与动态测量
依据标准液物性设定测量温度、转速(如300r/min)及时间。
启动设备后,记录连续3次测量值,剔除异常数据后取平均。
多温度点校准
针对不同量程段,分别在20℃、40℃、100℃等温度点校验。
三、数据处理与误差判定
总允许误差计算
公式:总误差 = 仪器误差 + 标准液误差。
结果判定规则
若实测值落在区间内则合格;否则需排查故障(如传感器老化、弹簧变形)。
触变性流体需在恒定剪切速率下读取最小稳定值。
四、特殊场景优化策略
在线校准补充
工业现场可采用便携式粘度仪比对,但需同步监测工艺参数(如流速、压力)。
通过上述系统化校准流程,可实现高温粘度计全生命周期精度管控。建议建立电子化校准档案,实现数据可追溯性与预测性维护。